行业收入普降
根据2015年度中国国际货代物流百强榜的数据,货代物流企业海运、空运、陆运和仓储四大类主要业务收入中,仅空运实现增长,其余均同比下降。2015年中国国际货代物流百强综合榜上榜企业营业总收入3343.13亿元人民币,较2014年略降5.2%。除空运榜50强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0.97%外,其余海运50强企业、陆运20强企业、仓储20强企业的营业总收入分别同比下降9.64%、26.84%和14.56%。
尽管如此,《报告》也发现,2013~2015年连续三年进入百强综合榜的企业占到了86%,说明在新常态的背景下,货代物流行业企业经营总体平稳。此外,货代物流行业的集中度在2015年也继续提高。从百强综合榜前10名企业的业绩来看,营业总收入达到2212.81亿元,占百强所有企业营业总收入的66.2%,相比2014年又提高2个百分点;同时这10家收入同比下降仅1.5%,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百强综合榜上榜企业与海运、空运、陆运分榜单上榜企业复合度高达99%,较2014年再创新高,说明企业以一业为主向功能集成的综合物流服务商发展的趋势在增强。《报告》认为,货代物流行业总体来看是前途光明但艰难相伴。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规模发展的机会和提质增效的机遇,并在统筹规模、效益和增长的三者关系上保持可持续发展。但在尚不完善的国际竞争大环境下,一些属于国际性、行业性的问题围绕着每一家货代企业。目前最大的难点是企业效益。海运运价一直处于下行通道,2015年几乎处于历史最低位。货代企业在低运价甚至零运价的常态中,不干,视为退出,干,则在赔钱赚吆喝,所以有些企业感到活未少干,但比照往年收益大大下降。
总结当前国际货运代理业运营艰难的三个原因:
一是外贸出口提质增效,必然出现价增量减。据海关统计,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价量差幅达4.1%,价增量减的剪刀差趋势将成为较长时段的常态,行业内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二是占对外贸易运输总量93.8%的海运,近几年运价一直处于下行通道,非正常性运价导致货代企业收入缩水。例如海运费持续低位水平。
三是新兴业态风起云涌,如互联网+、海外仓统一配送集中配送等新模式,正在改变传统的贸易方式和货运服务格局,对传统货运代理业产生重大冲击。
希望和隐忧并存
货代物流行业的前景是否还有闪亮的一面呢?赵沪湘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国作为最主要的参与者特别是欧亚大陆最重要的伙伴,将在沿线国家投资4万亿美元。投资贸易拉动了市场需求,带动了中欧、中亚班列的开行。据统计,目前班列始发地已达26个城市,西行班列开行班次按年翻番,特别是东行回程班列已达西行班次的33%。中欧、中亚班列的迅猛发展成就了国际货运代理业的增长极。同时也有发展的期待,刚刚在上海结束的二十国集团贸易部长会议确定了降低贸易成本,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等七大合作主题,并一致同意在本年底批准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实施。经推算,届时将降低贸易成本15%,这必将带来国际贸易新一轮的活跃期,从而给国际货运代理带来更大的市场机遇。
在谈到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时,《报告》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中国国际货代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学德在发布《报告》时也表示,当前,在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国际货运代理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作为对外贸易运输的组织者和设计师,为适应货运服务的需求,不断创新货运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但一旦成为市场的新亮点或成熟的产品后,由于行业管理政出多门而成为多头管理。如多式联运、国际快递业务均由货代企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并列入1996年货代行业《管理规定》的经营范围,如今该业务被分解,由交通运输部、邮政总局接管。再如国际铁路运输,由于地方政府出资搭台开行跨境班列,并自行圈定参与范围,一些非注册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也成为货运代理经营人。在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主动降低货代企业注册资本金门槛,甚至出现零元公司,也给企业管理和整个行业经营风险带来新的问题。这些现象值得关注,也令人担忧。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策略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增速的下滑、结构的调整和动力的转换是新常态的三个基本特征。
2016年,全球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国际贸易将持续低迷。我国外贸短时期内实现恢复性增长越发困难。但受亚非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的拉动,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投资业保持中高速增长仍有空间。基于如上环境,我国传统国际货代业务低速增长仍是常态,而工程承包、跨境电商、对外直接投资等上游行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将为国际货代业优化结构、迈向中高端服务提供空间。
物流是一个重在资源整合、靠管理出效益的行业。新常态下,我国国际货代和物流业的发展应更多转向效益优先、结构调整、创新发展等多策并举的轨道。
1、优先将效益作为考核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
收入和利润是考核物流企业的两大指标。在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的常态下,除跨境电商、国际快递等少数与民生相关的国际业务外,行业企业要想保持前几年主营收入10%的年均增长率,已非常困难。在增量不大的前提下,企业应把经营重点放在存量的优化和提升上。适应新常态要求,行业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把考核的重点更多放在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比、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效益指标上。
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到上游行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2015年,虽然我国出口增速下滑,但仍好于全球和主要经济体,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12.4%升至13.8%,外贸仍然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这个特点同样适应于外贸行业。政府正在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实施外贸强国战略。到2020年,预计中国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比重将分别由2014年的12.2%和12.3%均提高到20%。自贸区和保税区将在扩围和规范中实现高水平发展、对外承包和对外投资将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较快增长。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大将奠定国际货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空间。
2、着力将结构优化作为加快行业转型的重点
多年的发展使得现阶段的市场上存在着两种业务结构:一类是传统的订舱、报关、装箱、仓储等货代业务,功能分散,增值环节少,多数属低端服务。客户需求的提升、电商业务的兴起以及以一达通为代表的外贸综合企业等迅猛发展,正在吞噬这类企业的生存空间,上游外贸业务的萎缩致使他们普遍生意惨淡;另一种是基于全程物流、功能集成的以工程项目、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为代表的新兴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市场前景广、增值环节多,属中高端服务。
2015年底,在商务部门备案的国际货代和物流企业约35000家,多数传统货代业务在这些企业中占比仍高达80%。从理念和模式上,上述两种服务并未本质差别,但在资源条件、功能集成、客户结构、专业能力、市场空间等上又存在明显差别。加快从行业低端迈向中高端服务,提升中高端服务供给水平,既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整个行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3、坚持将创新驱动作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2015年中央提出的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环境的变化、资源的约束、需求的升级要求行业企业必须加快结构调整,转换经营模式,这其中的动力来自创新。
从创新空间上,国家已推出“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低碳转变,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这为引入供应链管理理念、集约经营中高端物流带来新机会;同时,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客户更加注重服务的品质、体验和便利化,新型城镇化及消费升级等带来以民生物流为主体的商贸物流市场空间大、政策扶持多。有条件的行业企业应顺势而上,加大投入,搞好定位,积极涉足冷链、城乡配送、电商等国内物流服务。
从创新内容上,目前,以智能制造为特征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与工业、商业和物流业深度融合,使得跨界经营和迭代更新日益成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正如目前市场上知名的云关通互联网智能通关综合服务平台,是一种“互联网+通关”新模式,它将通关产业链上下游服务商报关、报检、物流、货代、贸易、仓储及海关申报搭建在同一平台上,与企业实现无缝衔接,协同作业。各类通关单证自动生成,数据自动转换与申报,真正帮助企业做到足不出户轻松通关。货代物流行业,主动拥抱互联网+通关平台,实现无缝合作,共赢共利,也是一条前景广阔的转型升级之路。
为此,对于传统货代业务,要运用“互联网+”和平台思维 ,推行线上线下服务,提升运营质量;对于新兴专业物流业务,重点是以全程物流方案设计为引领,以提升企业网络化集成运作能力为根本,通过整合资源、再造流程、延长链条等,着力在知识、技能等动态资源上培育核心竞争力,同客户共创价值,打造融客户、物流集成商和上下游分包商为一体的服务生态圈。
(来源:云关通互联网智能通关综合服务平台整理自国际商报、物流天下、网络等素材,转载请务必注明)